媒體報道
CCER市場預判丨CCER會像CER一樣,大量剩余無法消納嗎?
隨著企業(yè)對CCER了解逐漸深入,并同步了解同類自愿減排機制的運行情況,發(fā)現(xiàn)自愿減排市場的價格波動其實也很大,加之CCER開發(fā)周期長,項目周期也長,大家對CCER的市場風險逐漸產(chǎn)生一些顧慮。目前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: 本+文+內.容.來.自:中`國`碳`排*放*交*易^網(wǎng) t a np ai fan g.com
CCER目前還有很多存量項目,一旦重啟,會不會造成市場供給過剩?
CCER機制下大部分是可再生能源項目,2017年~2021年剛好是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大幅增長的時期,相當于累計了很多潛在項目,一旦備案,會不會又是一波減排量沖擊?
這些顧慮都是有道理的,所以現(xiàn)階段CCER項目實施企業(yè)一般都會采用由開發(fā)機構墊資開發(fā),減排量收益分享的方式;這種模式降低了風險,但是“減排量分享比例多少是合理的?”也是很難決策的事。有人說 “預測市場的人腳趾頭會露在外面”,價格無法預測,但是通過更多信息和數(shù)據(jù)判斷擔心的事發(fā)生概率有多大還是可以的。
夲呅內傛萊源?。骇鎲┨?排*放^鮫*易-網(wǎng) τā ńpāīfāńɡ.cōm
以史為鑒,先來看看當年CER發(fā)生過什么? 本%文$內-容-來-自;中_國_碳|排 放_交-易^網(wǎng)^t an pa i fang . c om
內.容.來.自:中`國*碳-排*放*交*易^網(wǎng) t a npai fa ng.com
CER的價格走勢圖和同期的CER簽發(fā)量走勢圖 內/容/來/自:中-國/碳-排*放^交%易#網(wǎng)-tan p a i fang . com
圖中可以看到,CER第一次價格下行是2008年經(jīng)濟危機,市場預期經(jīng)濟下行會使排放減少,配額趨向寬松,但后期也很快回升并相對穩(wěn)定了一段時間;徹底跌入低谷是2012年《京都議定書》的第一承諾期到期,因歐盟經(jīng)濟下行、其它國家氣候承諾不及歐盟預期等原因,歐盟下調了其減排目標并對可用于履約的CERs進行了嚴格限制(僅限最不發(fā)達國家),CDM機制雖然仍在,但已名存實亡。根本原因是歐盟關閉了CER抵扣需求,供需是決定價格的重要因素,只不過碳市場的需求和政策密切相關。 本@文$內.容.來.自:中`國`碳`排*放^交*易^網(wǎng) t a np ai fan g.c om
針對CCER的需求市場主要有三個:
全國配額市場抵扣 本文`內-容-來-自;中_國_碳_交^易=網(wǎng) tan pa i fa ng . c om
本*文`內/容/來/自:中-國-碳^排-放“交|易^網(wǎng)-tan pai fang . c o m
目前,全國配額碳市場僅電力市場納入,據(jù)披露數(shù)據(jù),覆蓋配額40億噸左右,理論上需要2億噸用于抵扣。未來八個行業(yè)逐漸納入后,全國碳市場覆蓋配額70億噸左右,理論上需要3.5億噸減排量進行抵扣,預期“十四五”期間八個行業(yè)全部納入,保守原則,按照“十四五”最后一年全部納入進行數(shù)據(jù)測算。
2021年國務院印發(fā)的《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》中明確提出“發(fā)揮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作用,進一步完善配套制度”;《關于深化生態(tài)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》中提出“健全以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為基礎的碳排放權抵消機制,將具有生態(tài)、社會等多種效益的林業(yè)、可再生能源、甲烷利用等領域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”。CCER用于配額市場抵消的政策機制完備,至2030年前可持續(xù),配額分配松緊會影響CCER的實際需求量,但是配額的持續(xù)收緊,一定比例配額通過拍賣獲取的預期,企業(yè)會傾向于滿額抵扣,留存多余配額,因此理論需求量可以認為成立。 本@文$內.容.來.自:中`國`碳`排*放^交*易^網(wǎng) t a np ai fan g.c om
國際航空減排機制
2016年10月,《國際民航組織關于環(huán)境保護的持續(xù) 政策和做法的綜合聲明—氣候變化》和《國際民航組織關于環(huán)境保護的持續(xù)政策和做法的綜合聲明—全球市場措施機制》通過,確定了“國際航空碳抵消及減排機制”(CORSIA)的實施框架。截止到2021年6月30日,113個國家表示了從國際航空碳抵消和減排計劃(CORSIA)開始生效即自愿加入的意向。
根據(jù)預測,試運行階段(2021-2023年),預計將有1億噸的需求;第一階段(2024-2026年)預計年均需求量達到1~2億噸;到2035年逐步增長至年均需求量4~5億噸;到2035年,如果全球主要國家都參加CORSIA,預計航空業(yè)需要購買25億噸減排量用于抵消。
目前COSIA機制接受7種自愿減排機制產(chǎn)生的自愿減排量;本文按照七種機制平均提供所需減排量計算,需求量按照最后一年達預期上限。實際上目前這七種機制中,VCS市場占有率最高65%左右;綜合考慮中國項目申請自愿減排機制歷史情況,CCER重啟后也將占據(jù)很大比例。
自愿碳中和
全球綠色低碳發(fā)展背景下,136個國家提出碳中和目標,近683家公司提出了近零排放相關目標。根據(jù)世界銀行報告統(tǒng)計:“2019 年(可獲得數(shù)據(jù)的最近年份)世界范圍自愿買家對碳信用(自愿減排量)的需求超過1.0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,比2018年增長了6%”。我國以自愿碳中和為目標的CCER購買需求也日益活躍,據(jù)有關研究發(fā)布《碳中和2021》中提到2021年有超過227.4萬噸排放量被中和。以天津碳市場為例,已經(jīng)承接了一部分大型企業(yè)碳中和的交易撮合服務,同時提供建筑碳中和、銀行網(wǎng)點碳中和、社區(qū)場所碳中和等服務,2021年自愿碳中的CCER交易量達到27萬噸以上。暫以200萬噸為基數(shù),每年6%增量計算碳中和需求。
本+文+內.容.來.自:中`國`碳`排*放*交*易^網(wǎng) t a np ai fan g.com
CCER供給量也主要考慮三個方面:
已備案項目 本+文+內.容.來.自:中`國`碳`排*放*交*易^網(wǎng) t a np ai fan g.com
截至2017年3月14日,我國完成備案的CCER項目862個,根據(jù)備案文件的項目計入期和預估減排量,至2021年末,理論上累計產(chǎn)生CCER減排量5.4564億噸;獲得CCER減排量備案的項目254個,備案CCER減排量4636萬噸??紤]存在項目實際備案減排量普遍小于申請文件的預估減排量,可再生能源項目隨電網(wǎng)排放因子降低減排量減少等情況,實際累計減排量可按4億噸預估,市場需要2年消納。
全部已備案項目根據(jù)備案文件統(tǒng)計的減排量為1.0746億噸,但是大部分已經(jīng)接近計入期結束,需要更新計入期,仍可持續(xù)申請減排量備案,僅3289萬噸/年,至2023年僅1658萬噸,后面將持續(xù)減少。對于需要進行計入期更新的項目,假設全部更新通過,年減排量5450萬噸/年,同樣考慮排放因子,實際運行低于預期等因素,按4000萬噸/年計算。
禸
嫆@唻洎: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.cōm
已提交申請項目
截至2017年3月14日,我國提交備案申請的CCER項目2871個。目前的管理機制中,沒有明確項目備案失敗的規(guī)定也未對備案失敗項目數(shù)據(jù)進行公示,但并不是所有提出申請的項目都可以獲得備案。按照項目提交備案年度對備案比例統(tǒng)計如下: 本+文+內.容.來.自:中`國`碳`排*放*交*易^網(wǎng) t a np ai fan g.com
可以看出,13、14、15年的平均備案率大致在70%左右;盡管從提交申請到正式備案有時間差,但長期沒有獲得備案的項目,很可能無法備案了。因此2016年項目按照70%備案率,僅剩約1050個項目,大致1億噸/年規(guī)模,項目重新評估需要一個時間窗口,如果今年下半年機制重啟,預計明年下半年開始進入市場。 本+文+內/容/來/自:中-國-碳-排-放(交—易^網(wǎng)-tan pai fang . com
新增可再生能源項目
目前備案的項目中,大部分是可再生能源類,目前也僅可再生能源裝機增長量可得。根據(jù)國家能源局發(fā)布的數(shù)據(jù),2016年~2020年期間新增裝機3.64億千瓦,因為不同類型可再生能源發(fā)電小時數(shù)差異很大,目前看大部分是風電和光伏,暫時按2000小時計算,如果全部開發(fā)成CCER,年減排量在4億噸規(guī)模。可再生能源發(fā)電外還有很多他類型項目沒有納入考慮,同樣由于可再生能源發(fā)電項目的額外性,已注冊其他減排機制等原因,有很多項目無法申請CCER備案。新增減排項目的減排量規(guī)模與2016年數(shù)據(jù)接近,暫時按照經(jīng)驗數(shù)值即0.8億噸/年估算后期減排增量。
禸*嫆唻@洎: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.cōm
根據(jù)上述分析,CCER的供給和需求規(guī)模大致如下圖所示:
本文+內-容-來-自;中^國_碳+排.放_交^易=網(wǎng) t a n pa ifa ng .c om
可以看出,到2030年達峰前,CCER市場將是供大于需的狀態(tài)。需求端,中國項目在COSIA機制中有優(yōu)勢,該部分需求量有可能提升,也有可能通過其他機制分流一部分供給量;隨著減排觀念深入人心,自愿碳中和有可能以更快速度增長,但是這兩項基數(shù)不大,增長空間有限。供給端,存量項目需要2年時間消納,新項目備案至產(chǎn)生減排量,也需要1~2年時間,有時間差但基本平衡。
新增CCER項目如果按照現(xiàn)行標準進入,將會對市場造成較大沖擊,目前很多純自愿減排機制是通過限制準入項目類型進行控制。我國CCER項目類型比較集中,又有履約抵扣需要,如果直接從項目類型限制有可能造成后期CCER緊缺,更有效的方案是通過參數(shù)修訂和信息透明的方式降低基準線排放,從而使項目排放量更接近真實減排效果。例如上海市今年2月更新核算使用外購電力、熱力所導致的排放時,電力排放因子缺省值由7.88 t CO2/ 104kWh調整為4.2t CO2/ 104kWh,熱力排放因子缺省值由0.11 t CO2/GJ調整為0.06 t CO2/GJ,如果該數(shù)據(jù)用于減排項目基準線排放計算,項目減排量將直接減少40%以上。因此,從管理和數(shù)據(jù)完善角度使CCER市場達到供需平衡,是完全可以實現(xiàn)的。